2019-08-05 14:34:59
敖朝宗,“铅锡刻镂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铜器文物修复与青铜工艺品制作专家。(摄影:田豆豆)
化铜炉下,炉火像一朵白莲花绽放,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离炉火3米远,就能感觉到阵阵灼热。炉中,青铜碎片慢慢化为火红的铜水。
“可以浇铸了!”73岁的敖朝宗对两个儿子说。地上,敖朝宗和大儿子敖兴华已经整齐摆放好像石磨一样形状的黑色容器,里面是固定好的半球形模具。“浇铸!”小儿子敖兴强戴上厚厚的手套,拿工具提起红得耀眼的铜水,小心地倒进黑色容器。
“制作青铜器步骤繁多,每一步都得认真仔细。一不小心,就可能满盘皆输。到底能不能成功,得看最后揭晓的时刻。”敖朝宗说。
铜水慢慢冷却。大约40分钟后,敖朝宗自信地说:“可以打开了。”他拿起榔头、锤子对着黑色容器内敲击起来,红色的耐火材料土崩瓦解,金光闪耀的青铜敦慢慢露出“真容”。“成功了!看,敦上的花纹是不是和我铅锡模具上的一模一样?”敖朝宗高兴地抱出模具与青铜敦放在一起对比,果然,青铜敦上的纹饰细腻、繁复,与模具一般无二,只是更加光彩照人。
“铅锡刻镂”是敖朝宗的家传绝活,正是凭借这个绝活,2011年敖朝宗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敖朝宗全家已从湖北省荆州市城区搬迁到公安县埠河镇的一处农家小院,前面一栋小楼居家,后院几间平房,全是青铜器制作作坊,从制模到浇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进敖家的客厅,就能看见“非遗”的牌匾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
“‘铅锡刻镂’是制作、复制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正所谓‘制器先有模,无模难成器’,青铜器上花纹从哪来的?一般是从模具中范铸出来的。”敖朝宗说。“楚系青铜器纹饰繁丽,传统的泥模、蜡模保证不了造型效果,刻镂力度更难把握。而‘铅锡刻镂’技艺,就是把泥模改成铅锡模,利用铅锡软而柔,延展性好,造型方便的特性,刻镂制模,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敖朝宗说,“铅锡刻镂”要经过20多道工序,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方法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
眼前的敖朝宗声如洪钟、身强体健,完全看不出他已过古稀之年。不论是设计绘制花纹、还是在铅锡上飞刀走线,他都亲力亲为。要绘图了,敖朝宗先翻开文物图册,仔细观察后,严格按尺寸比例绘制:“绘制图形都要有文物依据,要契合那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这么多年积攒了很多专业书籍。”
一边精雕细刻,敖朝宗一边不厌其烦地向儿子、家人传授技艺要点:“分划分三四,六八方位出,宫格画纹饰,上下高低皆有度,反复比较能安心……”这是敖家祖传的心法口诀。
“火烈纹”图绘好后,敖朝宗将图案从纸上剪下,贴在铅锡模具上。贴好整个模具上的图案,敖朝宗拿起纤细的雕刀,顺着花纹用小铁锤捶打:“坐姿要正,‘肩背紧、手腕活,脚落地、手落桌’;下刀也有讲究,‘挑刀指用劲,以免伤眼窝’‘用刀力必致,用针力上尖’。”
“民间做青铜器的匠人需做到三条:一、看古人的作品;二、学学者研究文章;三、做好有需求者的产品。”敖朝宗放下小铁锤说,“青铜器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没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没有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干不好这一行。但是光有书本知识也不够,要做出精品,更要靠多年的实践经验,熟能生巧。就像卖油翁,无他,惟手熟尔。”
敖家略嫌简陋的手工作坊里,挂着一张巨幅宣传画:2012年天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敖朝宗作品“神兽”代表“铅锡刻镂技艺”被印上了中国邮政系列邮票。让敖朝宗自豪的还有,2010年他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将自己的青铜器精品展示到了全世界面前。“干这一行很辛苦,很多人耐不住辛苦寂寞。”敖朝宗说,“这门技艺凝结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学好了,就是对国家、民族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下一篇:“非遗”传人陈培森的木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