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 16:16:41
初夏时节,李景洲的登封窑传承保护基地内植物郁郁葱葱,更显静谧。如今,这里已成为很多人来河南登封研学、旅游的必到之处。每天前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有时一个旅游团过来就能买走价值一两万元的产品。该基地为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南登封嵩山地区陶瓷遗址、遗存众多。李景洲成长在瓷区,从小就有在窑场玩耍、拣瓷器的经历。他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85年,那年李景洲31岁,在登封四中教书,学校与登封阳城遗址发掘地为邻。当时,遗址正在挖掘,一些考古专家就住在学校里。课余闲暇,李景洲经常有机会看到出土文物。通过与专家的多次接触,他了解了不少有关嵩山陶瓷的知识,进而明白了嵩山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后来的日子里,搜集陶瓷标本便成了他的“要事”——哪里有新开挖的建筑工地,他就跟在工程车的后面跑,山里的沟沟坎坎总有他搜拣陶瓷标本的身影。10多年里,他跑遍了嵩山地区所有的陶瓷遗址,搜集了3万余件嵩山陶瓷标本。
陶瓷标本的搜集很难、很累,但更难的是对标本的整理归类。面对半屋子的陶瓷标本,要逐一搞清楚它们的烧造年代、功能属性、生产工艺、装饰技艺等,谈何容易。那段时间,李景洲只要从单位回到家,就一头钻进瓷片堆里,认真地挑拣、拼对、记录,一张张地画图。有些实在搞不懂的,就找专业书籍对照,找老艺人求教。为给标本分类,他还经常跑到河南禹州、汝州和陕西铜川的窑区,甚至去江西景德镇找专家,向他们求教。专家学者看到一名普通教师为几块瓷片大老远来讨教,无不慷慨相授。终于,又经过3年努力,李景洲把登封窑标本的器形、纹饰、技艺、题材基本弄清楚了。
这时,李景洲已不满足于瓷片搜集和文献整理,他对恢复传承嵩山陶瓷产生了强烈的渴望。2006年,李景洲毅然辞职,一门心思投入对嵩山陶瓷的调查和研究。依据自己搜集到的所有陶瓷标本,他邀请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召开了第一次“嵩山古陶瓷研究论证会”。与会人员对嵩山地区能够出现这么多陶瓷品类表示惊讶,对陶瓷标本上优美的装饰图案啧啧称赞。专家认为,嵩山古陶瓷的代表——登封窑的陶瓷烧造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其烧制技艺堪称一流,若是任其流失,着实可惜。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景洲由此坚定了把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心。随后,他成立了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并办起了登封窑厂。当厂子开始投入生产后,他才真正意识到恢复传承这条路的艰辛和漫长。
“珍珠地”是登封窑的代表产品,而“珍珠地”的制作远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李景洲请来上个世纪曾在陶瓷厂干过的老艺人作指导,带领一帮亲戚、朋友,从打料、和泥、制胎、上化妆土到施釉、烧制……无论春夏秋冬,李景洲都泡在实验室里,面对着瓶瓶罐罐,思索着一个个方案,一天下来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登封窑的“珍珠地”、青瓷产品相继面世。
李景洲认为,仅仅生产老产品是不够的,社会在发展,还必须推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产品。2010年,几经试验,李景洲推出了登封窑水墨瓷——将水墨画烧制在古色古香的瓷瓶上,使这些产品更有文化韵味,很快便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
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保护队伍,如今,李景洲又想了一招:采取“非遗+农户”的方式,组织当地赋闲在家的农民,向其传授生产技艺,统一培训、统一配料,并按照一定标准统一回收——这样既可以选出稳定的人才培养队伍,又可以通过“非遗+扶贫”的方式增加群众收入。
李景洲的想法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积极响应。他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带动更多的家庭走上致富的道路,同时也能让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在民间落地生根。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上一篇:林晨:千古琴韵静候知音
下一篇:张爱光:在石头上“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