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 15:29:27
继承“花派”衣钵
回到天津的花五宝没有再登台演出,转而改投在著名弦师卢成科的门下,继续深造梅花大鼓技艺。卢成科是位盲人弦师,师从北京名弦师韩永禄,三弦技艺高深,早年曾为“金派”梅花宗师金万昌伴奏,深谙“金派”梅花大鼓技法。他为了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口味,一改“金派”梅花大鼓唱腔悠扬婉转、韵味醇厚的特点,将唱腔和伴奏过门处理得跌宕起伏,火爆热烈。
后来,卢成科收花四宝为弟子。花四宝独特的高音亮嗓和纯美的音色完全契合卢成科的音乐处理风格,师徒两人共同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创立了“花派”梅花大鼓。随后两人搭档演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花派”梅花得到了天津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花四宝也因其演唱魅力被报界评选为“梅花歌后”,令人惋惜的是,正在她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这位出身贫苦、婚姻坎坷的曲坛新星因病早逝,死时年仅26岁。
花五宝剧照
伴奏(左起):矫恒谨、刘志光
花五宝从小跟着四姐学习梅花大鼓,对花四宝的演唱艺术非常崇拜,四姐的过早去世让花五宝心痛不已,她希望自己能将姐姐未竟的“花派”梅花艺术传承下去。在卢成科师父的精心调教下,花五宝结合自身宽亮舒展的嗓音条件,承袭了“花派”梅花大鼓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华丽委婉、刚柔并济的演唱特色,将“花派”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20岁的花五宝艺业已成,正处在一个鼓曲演员的当打之年,然而,四姐花四宝屡次婚姻失败、含恨早亡的不幸遭遇时常萦绕在她心头,为了追求家庭生活的安定平稳,花五宝选择退出演艺行,与心仪的男人结婚,从此不再抛头露面。婚后,花五宝的生活很清苦,丈夫失业后更是要依靠典当度日。直到26岁那年,花五宝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经过好友京韵大鼓演员侯月秋的动员和鼓励,花五宝才决定重返舞台。师父卢成科得知花五宝愿意出山,非常高兴,亲自为她跟剧场谈妥每月500元的演出包银,又借给她500元,为她添置演出服装贴补家用。
花五宝演出照
花五宝重返舞台的消息在报纸上一经登出,立刻轰动了整个天津曲坛,人们对于花五宝的关注热度并不亚于当年的花四宝,首场演出的门票被观众抢购一空。演出当天,花五宝的节目被排在“倒二”的位置,在她后面“攒底”的是单弦老前辈荣剑尘老先生,可见天津观众对花五宝的喜爱。看到花五宝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剧场经理担心花五宝被别的剧场挖走,没过多久就主动提出给花五宝涨钱,还为她添置了一套房子就近居住。此后,又不断有电台和剧场前来约请。直到这时,花五宝梅花大鼓名家的地位才算得以真正确立。
改革梅花大鼓
新中国成立后,花五宝进入了天津市曲艺团,成为一名国家的文艺工作者。在当时,曲艺团的外地演出活动很多,花五宝作为团里的主演也经常随团演出。“我在全国各地随团演出,全国有一多半的地方我都去过,在大连待两天,长春待两天,哪个地方都去。天津的观众对梅花大鼓已经很熟悉了,也都爱听。外地也有曲艺听众,听完了就和我们讨论,说这梅花大鼓是很好听,但是我们就是听不懂。”
如何让唱词古雅、音乐抒情性很强的梅花大鼓获得新观众的接受认可,使这门悠久的艺术形式贴近现实生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成了花五宝需要面对的课题。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花五宝沉下心来对梅花大鼓的选题、文本、音乐和唱腔设计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梳理,将自己多年来对梅花大鼓艺术的实践心得应用于艺术改革创新上。
花五宝在天津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专辑
梅花大鼓传统曲目多以男女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其中尤以选材自《红楼梦》的唱段居多。其中有一段曲目《傻泄》,描写的是林黛玉通过傻大姐的口得知贾府为宝玉和宝钗定亲的秘密,因而伤心欲绝的情节。整个唱段的唱词以黛玉和傻大姐两人的对话为主,按传统梅花调的唱腔演唱节奏悠扬缓慢,与作品的整体风格不相符,观众也不容易听懂。
花五宝对这部传统曲目的唱腔进行了大胆改动,她发现相声、快板书等曲艺形式很适合表现叙事性文本,而且节奏紧凑容易被观众理解接受,就创造性地将快板书中的数唱技巧运用到作品的对话部分,加快叙事速度,丰富了整部作品的戏剧冲突。这次大胆的革新获得了成功,尤其受到曲艺新观众的好评。
针对传统曲目中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歌颂新社会新时代的作品很少的状况,花五宝在1963年根据五十年代的故事文本适时地创编了梅花大鼓新作品《劳动女英雄》。“这个作品头两句还是用梅花调的‘慢板’唱法:拔高腔,句尾运用长拖腔,增强音乐的抒情性。到人物一出来就改用‘野知了调’的‘快板’唱法,都是平唱,一句一翻,这样处理现场有气氛,很受观众的欢迎。所以,后来的唱腔设计不管哪段都是我自己设计的。”花五宝说。
花五宝(右三)与弟子、学生(左起)王喆、安冰、籍薇、杨云、张雅琴、安颖于“花派梅花大鼓”专场后合影
此后,在新编曲目《秋江》中,花五宝又把京剧艺术中的“散板”运用到梅花大鼓中来,使梅花大鼓这一鼓曲门类的唱腔板式得以丰富和完善。同时,她还借鉴了京剧的表演方式,在演唱中加入动作和身段,增强了舞台表演效果。这部《秋江》已成为花五宝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梅花大鼓众多曲目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名段。
焕发艺术青春
“文革”十年中,花五宝的舞台表演被迫中断,她被下放到天津南郊的农村进行“改造”,当时曲艺团的马三立、苏文茂等演员都被下放在此。在农村的几年里,花五宝每天要干苦累的农活,但她并没有太多怨言,只是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担心日子长了,荒疏演唱技艺。由于不敢公开地练嗓子,花五宝就在每天劳动休息的半小时时间里给一起干活的农民们唱上几段京戏,聊以解忧。
花五宝和她的弟子们
49岁那年,花五宝重新调回市里,因病在家卧床休养一年后,她才得以重返舞台。改革开放以后,花五宝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在这一时期,她不断创编排练新曲目,在舞台上为观众奉献出了一大批优秀梅花大鼓节目,《琴挑》《半屏山》《昭君请行》《杜十娘》等都已成为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作品。同时,花五宝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她将梅花大鼓的演唱形式扩展到对唱、齐唱,甚至使用英语、日语演唱,把梅花大鼓艺术推向国际。
花五宝(前)与(后排左起)杨云、杨菲、罗香、宋东合影。
1986年,天津北方曲艺学校成立,花五宝被聘为兼职教师,在演出之余向曲校学生们传授梅花大鼓技艺。曲校执教二十余年,如今花五宝的学生弟子不可胜数,可谓桃李满园,其中,史玉华、籍薇、杨云、安冰、杨菲、王喆、安颖、王莹等中青年弟子如今已成为观众们熟知的著名鼓曲演员。花五宝还曾收台湾籍演员周象耕为徒,将梅花大鼓艺术传播到海峡对岸。
“我头一批收的徒弟是籍薇、安颖、杨云三个。要是从我们‘花派’来说,我继承花四宝,算第一代传人;我再收徒弟,他们就是第二代。我希望这些弟子不但继承梅花大鼓,而且要发展。我的徒弟杨菲现在都收了好多十来岁的小学生,梅花大鼓‘花派’已经有了第三代。”在谈到梅花大鼓的传承时,老人恳切地说,“我教徒弟是希望他们能发扬光大梅花大鼓这门艺术,我是‘传艺不卖艺’,我不卖关子,梅花大鼓艺术能够代代传承,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花五宝与弟子杨菲
晚年的花五宝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长期活跃在曲艺舞台上。1998年,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组建代表团到台湾访问交流,时年75岁的花五宝随团前往,跨海献艺。在台北举行的曲艺交流演出中,花五宝登台演唱了梅花大鼓传统名段《黛玉思亲》,随后又与70岁的单弦名家阚泽良同台对唱了一曲《韩湘子上寿》,让台北观众领略到梅花大鼓艺术的独特魅力。演唱结束,花五宝破例留在台上与场下观众互动交流,解释唱词,获得观众的热烈响应。
生命不息,歌唱不止。步入新世纪,业已耄耋之年的花五宝依然在曲艺舞台上焕发光彩。2015年,92岁高龄的花五宝还与弟子们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专场演出。舞台上,花五宝精神矍铄,气定神闲,演唱时气口足满,高音挺拔不倒,年过九旬还能保持如此良好的演艺状态,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14年,梅花大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五宝先生的弟子籍薇被评为梅花大鼓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情系梅花
花五宝在晚年曾出版过一部回忆录,书名叫做《情系梅花》,记录了她几十年从艺生涯的点滴往事和艺术创作心得。花五宝在序言里写到:“我想总结几十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和生活经历,给后代人留下一些资料,给梅花大鼓留下一段笔墨历史。”书的扉页上有已故相声大师马三立书写的题词,可以算是对这位梅花泰斗最合适的评价:
五宝梅花大鼓
堪称硕果仅存
绝妙优雅音韵
曲坛德艺双馨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