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非遗·文化传承

我的购物车>

全部产品分类

远古之声入耳来——访鄂伦春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

2019-07-02 14:58:30

关金芳在演唱鄂伦春族民歌

“我是兴安岭的鄂伦春人,我以狩猎为生……”“看这森林像大海一样,望不到边际……”60年后,关金芳几乎已经记不清儿时跟随长辈狩猎的情景,但曾祖父口中高亢圆润、悠扬婉转的鄂伦春族民歌仍清晰地镌刻在关金芳的记忆里,同时也被关金芳和她的学生们传唱着。

关金芳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鄂伦春族聚居村——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白银纳村。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人能歌善舞,他们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形成了风格多样的鄂伦春族民歌。

在关金芳的记忆里,小时候,唱民歌就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走在乡间小路上,有人唱出上句,就会有其他人即兴接唱下句。四季更迭、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诸多题材都可以被长辈们唱进民歌中,有时用同样的曲调换成不同歌词,还能唱出不同的韵味。耳濡目染,关金芳也逐渐成了会唱鄂伦春族民歌的“小百灵”。

“曲库”日渐扩充,问题却接踵而至。鄂伦春族没有创制自己的文字,歌曲传承只能是“口传心授”。随着越来越多的鄂伦春人从游猎转为城镇定居,加之老一辈族人相继离世,鄂伦春族民歌的传唱环境变得日趋恶化。

关金芳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祖父、祖母在唱歌时就经常忘记被祖先用作歌词的古语。“人老了就记不住民歌了,记忆里的东西会随之消逝,年轻人在若干年后也是如此。”尽管祖父、祖母把这视为正常现象,但他们的话却触动了当时还小的关金芳。1971年,为守住流逝中的鄂伦春文化,15岁的关金芳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整理鄂伦春族民歌——当时的她没有想到,这件事从此就成了贯穿她一生的事业。

对关金芳来说,起初的整理工作更多是源于一腔热情。在四处走访中,只要听到好听的歌曲,她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方格本,用刚学会的简谱记录下歌词和旋律。几十年间,关金芳整理出500多首鄂伦春族原生态民歌,其中不乏《兴安岭美丽的地方》《试探你的心》等广为流传的歌曲。直到2004年,关金芳受邀赴中国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项目组,为《呼伦贝尔在呼唤》主题演唱会录制歌曲,并参与了对鄂伦春文化的探讨。从此,关金芳对本民族文化有了重新认识——用她的话说,就是“像沉睡多年后突然觉醒一般”,而传承鄂伦春族民歌也从起初的个人兴趣转变为关金芳的文化使命。

此后,关金芳回乡组建了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民间艺术团,团员由白银纳村村民组成,分为中老年组、青年组、少儿组。艺术团共有团员上百人,覆盖了白银纳村近半数鄂伦春族村民。团员们利用农闲时间编排鄂伦春族风情演出,也多次走出呼玛县,甚至走出黑龙江省,参加不同类型的演出,每年演出多达数十场。

对关金芳个人而言,民歌传承的步伐从未停止。除了走进当地的中小学校园和中国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高校开展鄂伦春族民歌授课与专题讲座,关金芳还用更多时间将步伐延伸至田间地头。大兴安岭地区非遗中心的教室、白银纳村的文化广场,都成了她传承民歌的讲堂。在关金芳看来,传承鄂伦春族民歌要先让年轻人说好鄂伦春族语言、理解鄂伦春文化,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传承就是要渗透进生活的每时每刻。因此,在教授鄂伦春族民歌的同时,关金芳也给年轻人普及鄂伦春族语言,讲述本民族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如今,关金芳儿时记忆里人人传唱民歌的图景又重新回到了白银纳村。

“鄂伦春族民歌活在鄂伦春人的文化记忆中,流淌在精神血脉里。”谈及鄂伦春族民歌,关金芳常将其比作民族的灵魂。如今,随着鄂伦春族文化灵魂的重塑,来自兴安岭的远古之声正在更多的鄂伦春族年轻人中传唱开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上一篇: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记“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柴战柱

下一篇:内蒙古耄耋非遗传承人曹纳木:保留民族独特风貌

购物车

我的收藏

我的足迹

联系客服

二维码

返回顶部

购物车

X

0件商品
共计:¥0.00

去购物车结算

我的收藏

X

我的足迹

X

联系客服

X
24小时随时解答您的各类咨询,打今儿起,你再也不用等!
商城电话客服
13793659276
商城QQ客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