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0 14:08:05
4月18日上午,浙江省文化厅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座谈会,总结2016年全省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成效,对2017年的研培工作作出部署。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闵到会致辞,省文化厅非遗处、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12所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的院校代表参加会议。
2015年底,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致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基于扎实的非遗保护工作基础,文化部将浙江省列为研培计划的重点省份,2015年研培计划启动,中国美院和浙师大成为全国首批试点。2016年,浙江省有3所高校参与研培,共开办10个研培班,培训学员445人;并在全国率先启动省本级的传承人群培训工作,举办6个培训班,培训学员310人,切实提升非遗传承能力,受到文化部非遗司的充分肯定。
座谈会上,各院校代表交流了研培工作经验,提出2017年的工作设想,并对研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厅非遗处负责人在总结2016年全省研培工作时指出,去年全省的研培工作紧紧地围绕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传统工艺振兴这个主题,充分调动学校和传承人两个积极性,突出了实践性、本真性和互动性三个特点,浙江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在各参与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会上,陈瑶充分肯定本省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成效,一方面让传承人群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发现了自身价值和潜力,增强了非遗传承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研培计划密切了高校与传承人群的互动实践,促进了高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能力。
陈瑶就如何提升2017年研培工作实效,推进研培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提升研培工作的认知高度。文化部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是新时期非遗保护的重要战略,也是振兴传统工艺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培工作,既承担非遗传承的重任,也肩负振兴传统工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使命,各承办高校,要站在这样历史的高度,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真正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二是把握研培工作的基本尺度。研培计划是借助高校的学术优势、学习氛围、师资力量,在尊重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前提下,在尊重传承人群掌握的核心技艺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板块,实现“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培训预期,提高传承能力和水平,更好现实在生活中保护。
三是强化研培工作的开展深度。要确立合理的培训预期,用心研究非遗项目、传承人群、非遗保护公约、非遗政策法规等内容,深入细致开展研培工作,确保研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传承人群与学校的合作度,持续推进项目、传承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要促进非遗专家队伍和非遗学科建设,通过研培计划,深化院校与非遗保护的合作,促进专家针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学术研究,关注保护中的问题,探索保护规律;推进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增强培养非遗传承人群和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的能力。
2017年,浙江省有四所高校将举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4个研修班、7个培训班,计划招收非遗传承人群学员460名。同时,浙江省还将举办4个不同方向的省本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