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0 18:11:45
她是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的孙女
一双巧手扎出杨家埠古街的悠悠岁月
延续数百年的恢弘色彩
放飞由“工”变“艺”的辉煌
更有云霄深处风筝艺人的赤诚坚守
在中国,说到制作风筝,不能绕开潍坊。匠心独运的风筝艺人用银线串起了历史与现代。“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个个擅扎鸢”,这是杨家埠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杨红卫的爷爷杨同科是有名的“风筝王”,风筝的五颜六色自然而然装点了杨红卫的成长之路。一把雕刻刀、一支上色笔,真丝缎面厚薄有度,木骨架与丝质布料刚柔相济,在纷繁复杂的几十道工序中,杨红卫与风筝开启了人生相伴之旅。“我就是一位民间艺人,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平平常常过日子,实实在在过生活,凡事都讲究个真,做人就讲究个诚,风筝制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岁月慢慢流淌,在真丝上用心做画的杨红卫却没有察觉到。做骨架、刷糨糊、裁纸、贴糊、拉伸、微调、抚平,细微之处彰显非凡品质。一种坚持,一种倔强,正是杨红卫的立业之本。无关利益驱动,无关人情左右,不忘初心,只留本真。“手工制作风筝来不得半点焦躁,一般的人没多少能静下来做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更没有耐烦心。”
手绘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制作骨架周正、左右对应、上下对称,一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精益求精的态度几十年如一日,杨红卫眼中充满了专注,风筝有骨有肉,更有神,“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这样震撼心灵的不光是风筝,更是她对风筝的匠心精神。“世间万物,经受疼痛才能有所收获的,必将得到加倍的珍惜。”
大放异彩的潍坊杨家埠风筝,为杨红卫带来了诸多荣誉,她被众多赛事、展览邀请,参加比赛、担任嘉宾。少小便在家中耳濡目染风筝技艺的杨红卫,见证了潍坊风筝的辉煌,却也见证了风筝手艺人坚守的寂寞与孤独,“好的风筝是有生命力的,手工制作的目的就是力求最精细,这是一个创造精美的过程,只有真正的美才能打动人心,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在粗制滥造、以次充好、薄利多销的恶性市场竞争蚕食下,杨红卫一直坚持有内涵、有情怀、有温度,好用、耐用的作品。
百子呈龙风筝
传承在手不在口,那是因为意识到社会与传统的断层。而我们讨论手工艺的时候,说的就是一种物质文明,匠心匮乏的危机感正是源于对手工艺虚空飘渺的解说。作为手艺人,杨红卫依然凭着一份坚守,遗世而独立。简约、鲜艳,着重架构与设计,凭借着灵巧的双手,把轻盈的风筝放飞进了国家级“非遗”。“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创作一些作品。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作为潍坊风筝的女儿,要做一个传统风筝的守望者。”
世界再嘈杂,匠人需沉静,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急不得,要等到它自己成熟。杨红卫一直以来都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她认为低调一点才能长长久久。心怀对纯粹的崇尚、对手工的热爱,继承这一门技艺,也等待着五彩风筝在霓虹闪耀的现代都市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不是为功名利禄,只是因为一种文化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上一篇:杨瑞峰:钟爱百炼钢,不舍绕指柔
下一篇:西藏纸匠“魔术手”能将毒草变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