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7 14:47:47
5月21日,正是一年中的小满时节,天微亮,李志军和往常一样五点多起床,换好抄纸池的清泉水、添好焙纸房的炉火后,便戴上竹编帽,拿上工具,和两位同伴朝着楠竹葱郁的高岭山攀登上去,一人砍竹,一人刮青皮,一人劈料,相互配合,为来年制作手工抄纸备好原料。
“每年小满前后的楠竹,纤维柔韧度刚刚好,是最佳的材料。”李志军介绍,接下来的20天,起码要砍上3000根竹子,再严格根据今年的光照与气温,灵活把握沤制纸料的时长,“马虎不得,这事关下一年的纸张质量。”
今年59岁的李志军是湖南邵阳隆回县滩头镇祝家桃林村人,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从父亲李啓求手中接过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抄纸事业,至今已近40个年头。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李志军入选。
滩头手工抄纸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工艺至少在明朝就已成熟,主要生产滩头年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用的年画纸,并逐步衍生出色纸、香粉纸、宣纸等多个品类。
“我刚接手的时候,滩头镇的手工造纸作坊有1000多家。”李志军介绍,到了90年代中期,机械化造纸厂开始在镇上出现,机械纸价格低、产量高,而手工纸正好相反,导致镇上手工造纸厂越来越少,但李志军一家选择坚持下来。“虽然当时的订单少,基本都是以前的老客户,但顾客反馈,手工纸具有机械纸不能比拟的质感,更加契合艺术创作需求,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李志军抓住危机中的机遇,用心传承,勤练工艺。
制作手工抄纸要经过砍倒嫩竹、破料、扎料下凼、踩料炒制,启纸、焙纸等22道工艺流程,其中最难的步骤就是抄制。手持竹帘,在抄纸池一“泅”一“渎”,两次下水,再一转身,一“按”一“揭”,一气呵成的四个“抄制”动作过后,一张泛着古黄色、散发竹子清香的手工抄纸便诞生了。“别小看这4个简单的动作,手臂用多大的力气、朝什么方向摆动都大有讲究,悟性高的人都要两到三年才能熟练掌握。”李志军说。每制作一张手工纸都需要完整地重复这套动作,而李志军每天要制作1200余张手工纸。
如何让大山里的技艺获得外界认可,使滩头手工抄纸被更多人使用,是李志军一直思索的问题。
2013年,有专家建议李志军将其手工抄纸的用途扩展到文物包装领域,李志军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尝试创新。为使纸张达到“不溶于水、不易褪色、防潮、防虫”的要求,他不断摸索,进行了大量试验。“从桐油,到滩头特有的山樟叶油、做饭用的花生油,我统统试过。”李志军介绍,经过用料选择、比例调试、工艺改良等多次尝试,他在1年半后创新出了符合文物包装要求的古油纸,这种纸融入非食用油,可用于包装古文物;添加食用油,则可包装高档茶叶等副食品,这一创新扩大了滩头手工抄纸在全国的知名度。目前这种古油纸的年销量已超过1万张,其中就有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订单。
近年来,李志军不断加强与相关高校和机构的合作,推出滩头手工古油纸、玫瑰花香纸、明信片纸、古面巾纸等多个新品种,滩头手工抄纸被更好地融入生活。“现在经常有快递员上门,通过现代物流,我们的手工抄纸销到了越来越远的地方。”李志军说。
2016年,在隆回县和滩头镇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李志军作坊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面积达3300余平方米,集料凼池、抄纸作坊、烘烤焙屋、加工坊、展示馆等于一体的手工抄纸作坊园。在制作抄纸之余,李志军还在手工抄纸作坊园为各地赶来的参观者演示、讲解抄纸流程。
“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感到责任更加重大,培养好下一代传承人迫在眉睫。”李志军说。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