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非遗·文化传承

我的购物车>

全部产品分类

朱树龙:47年坚守,只为传承和发展柳琴戏

2019-07-24 15:15:13

朱树龙(右)在辅导徒弟杨诚

  徐州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流行于徐州一带的地方剧种。其唱词为徐州本地方言,配以丰富的花腔和特有的拉腔,有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故而在1953年,被定名为“柳琴戏”。

  2008年6月,徐州柳琴戏和徐州剪纸、徐州香包等3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朱树龙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

  “哪怕是独舞,我也要跳下去”

  国家一级演员朱树龙,是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徐州工程学院特聘教师,也是徐州市未成年人戏曲教育传播中心导师和铜山区非遗专家。他1971年进入江苏省柳琴剧团工作,拜柳琴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厉派创始人厉仁清先生为师。47年来,朱树龙主演了60多台剧目,曾荣获国家级曹禺杯“金奖”、中国现代戏“贡献奖”、首届江苏省“文华表演奖”等,其代表性剧目有《红罗衫》《汉宫怨》等。他与柳琴戏著名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王晓红合作的《走娘家》,被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全版录制并播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徐州柳琴戏的“黄金时代”。用柳琴戏唱腔表演的《白蛇传》,一部戏能演半年。那时,每次柳琴戏演出,能容纳七八百人的老彭城剧场座无虚席,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对朱树龙来说,这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俨然成为剧团的“名角”。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中老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喜欢柳琴戏了。当初和朱树龙一块进剧团的50多人,仅剩下4人。

  为了生存,柳琴剧团开始从剧院走出去,为企业庆典或是乡村红白喜事演出;为了生存,专业演员们不得不学唱流行歌曲。

  “艺术不能变味儿,演员要有自己的艺术标准!”朱树龙说,“我最苦恼的是后继无人!江苏省柳琴剧团已经18年没有招收学生了,没有人学,怎么传承?传给谁?”而朱树龙除了负责导戏和排戏外,仍坚持演出,“哪怕是独舞,我也要跳下去。”

  “表面上是荣誉,实际上是责任”

  不少专家学者这样评价徐州柳琴戏:到徐州听“拉魂腔”,如同到京城听“皮黄”、到广东听粤剧一样,图的就是原汁原味。柳琴戏唱腔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没有“拉魂腔”的徐州,是一幅不可想象的文化图景。

  2013年2月5日,大型原创现代柳琴戏《迁变》在徐州市迎春团拜会上首演,赢得一片喝彩声。

  “40年没用过实景演出了。”在剧中出演男主角的朱树龙说,“作为演员,用实景感觉很生活、很真实,更容易入戏;对观众而言,看起来也会轻松一些。”

  朱树龙介绍说,导演顾威用导话剧的方法导了这台柳琴戏,《迁变》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戏曲讲究的是组合、造型,为了表现一些情绪,会用一些很夸张的动作。但这部戏不一样,导演要求找生活的感觉,不要夸张。在这样的要求下,演员发挥的空间很大,容易出彩。”朱树龙说。

  多年来,如何让柳琴戏传承和发展下去,是困扰朱树龙的问题。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他明白:“表面上是荣誉,实际上是责任。”

  戏曲是美好的,但柳琴戏需要坚守和传承,要有后人去守住这份美好。从13岁开始学柳琴戏至今,60岁的朱树龙整整坚守了47年。“我是真着急,有时急得睡不着觉。”

  今年40岁的杨诚是朱树龙唯一的徒弟。杨诚16岁时从睢宁县老家考进徐州艺校,毕业之后就进入江苏省柳琴剧团工作。2004年,杨诚拜朱树龙为师。师徒俩都是较真的人,师父教得走心,徒弟学得一板一眼,杨诚的表演技能进步很快。2008年,朱树龙和杨诚排演的《红螺山》在省里获得金奖。

  “艺术,绝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断掉”

  在徐州“无为雅集”中,每周二下午是非遗专场。这天,朱树龙主讲的《柳琴戏的表演风格与声腔特色》吸引了80多位市民参与。在这些“铁粉”中,不乏想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徐州柳琴戏的“85后”“90后”。

  朱树龙给众人讲述了徐州柳琴戏的前世今生,并以一段《断桥》片段博得了热烈掌声。“我很欣喜,因为来的都是年轻人,而传承和发扬柳琴戏,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年轻的力量。”朱树龙说。

  一位“90后”女生感慨道:“没想到,我听柳琴戏也能入迷。”

  对于这点,朱树龙并不意外,因为他去高校演出时,经常遇见开场时大学生观众都不情不愿的,但音乐一响起,他们就被“拉进”戏里,戏演完了都不愿意走的现象。

  “所以,我们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一些民间的力量,帮助我们搭建这种平台。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听到柳琴戏,我就愿意出来唱。”朱树龙说,“我们用生命传承和延续的艺术,绝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断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上一篇:内蒙古耄耋非遗传承人曹纳木:保留民族独特风貌

下一篇:振兴评剧艺术,从娃娃抓起——记评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罗会芹

购物车

我的收藏

我的足迹

联系客服

二维码

返回顶部

购物车

X

0件商品
共计:¥0.00

去购物车结算

我的收藏

X

我的足迹

X

联系客服

X
24小时随时解答您的各类咨询,打今儿起,你再也不用等!
商城电话客服
13793659276
商城QQ客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