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 14:24:20
谭奇书展示其杖头木偶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77岁的湖南杖头木偶戏传承人谭奇书入选。或许是长期从事艺术工作的缘故,谭奇书虽已年逾古稀,但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起湖南杖头木偶戏,他有很多话要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谭奇书却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早年,木偶戏是唱、演合一的,为了演好木偶戏,我必须练好普通话。”谭奇书笑着说。
“湖南杖头木偶戏在其流传的800年历史中,始终是‘用三根棍演活一个人’。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谭奇书介绍,每个杖头木偶都有一根操纵头部的主杆,表演过程中,演员要一只手稳稳地握紧主杆,始终保持举起的姿势,同时还要通过手指操控机关,控制木偶的头部动作。“虽然木偶最重的也就几斤,但要坚持在20分钟左右的一场戏中举稳木偶,还是需要一定的耐力,因此训练时每个演员都必须做到持续举木偶一个小时以上。”谭奇书说,“而演员的另一只手则必须很灵活,因为要靠其操纵木偶的两根手杆,控制木偶的身体动作。这就像弹钢琴,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练就娴熟的木偶操纵技巧,谭奇书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要练功一个小时以上,几十年如一日,因为“稍有松懈,技艺就会生疏”。
1957年,初中毕业的谭奇书进入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工作。刚开始,谭奇书没有任何基础,但凭着对木偶戏艺术的热爱和勤学苦练的韧劲,他很快成长起来,工作第二年就参加了木偶皮影剧《并蒂莲》的演出;同年,谭奇书和同伴还在长沙为毛主席表演木偶剧《金鳞记》片段……说起这些经历,谭奇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传统的湖南杖头木偶戏舞台是“台上台”,即在舞台上再搭一个台,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偶表演。“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应观众需求,在一些剧目的表演中,演员走了出来。”谭奇书说,由他本人编导的木偶剧《化蝶》第一次打开幕布,让演员走到台前,“这对木偶戏演员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操纵好木偶,还要让自己的表演身段好看,做到‘人偶合一’。”
在年轻人看来,谭奇书就是湖南杖头木偶艺术的“活字典”,除了表演、编导,他还懂木偶制作。“对于木偶戏艺术来说,人物的第一创作者是木偶的设计制作者,第二创作者才是演员。木偶剧是要把假人演成真人,所以演员必须要懂得木偶制作,只有这样,才知道如何在表演中把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思想。”谭奇书一直要求他的徒弟和学生掌握如何制作木偶。
为了让湖南杖头木偶戏得到更好传承,谭奇书还多次赴湖南省邵东县与那里的民间木偶戏班进行交流。“那里的几个民间戏班用最原生态的方式,在农闲时走乡串村进行表演,很有市场。只是他们的表演内容和技法相对陈旧了,演员的年龄也普遍偏大。”谭奇书说,“而在我们中心的木偶演出团和皮影演出团,如今市场邀约很多,也有很多的年轻演员,加上文化部门组织的‘小小戏曲传承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这门艺术,我感到很欣慰。”据了解,目前湖南杖头木偶戏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8位,同时还有200多名学员在学习这项技艺。
近几年,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通过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合作等方式,先后培养了数十位年轻的杖头木偶戏演员。在为他们授课时,谭奇书总是一丝不苟,在他看来,这些人就是湖南杖头木偶戏的未来。除了这些学生,谭奇书还将他几十年来积累的木偶戏表演技艺和研究心得倾囊传授给了5个徒弟,其中,大徒弟俞涛如今已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木偶演出团团长。
聊起下一步的打算,谭奇书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复排《金鳞记》《打面缸》等几个基础比较扎实的传统木偶戏剧目。此外,谭奇书还一直在从事湖南杖头木偶戏操纵方法的理论研究,他希望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多可供参考的资料。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