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10:10:06
当年俗逐渐成为回忆,曾经满载着祈福、洋溢着喜庆的年画也在这一特定场景中慢慢被略去,从古老年月中穿越而来的年画,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不断更迭的生活场景,该如何重新表述自己、走进百姓的生活,成为当下年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日,一场围绕“新年画·新生活”展开讨论的2020年画传承发展大会在山东潍坊举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地的年画传承人、设计师、文创机构、相关学者等与会,就年画振兴的措施、路径等进行深入交流。
对于一直关注并致力于年画传承发展的人来说,年画传承发展大会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在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越来越认可甚至推崇的背景下,年画该如何描绘新生活?这成为年画传承人及相关学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我们探讨传承与创新时,首先要肯定创新的重要性,创新让年画重新热起来。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需要沉下心去思考,如何把传承真正做好。”搭乘传统文化复苏与振兴的顺风车,年画逐渐有了起色,但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振宇的一席话,让年画传承人陷入思考。
以“年画园丁”自称的马志强为大家列出了两幅年画作品的对比图,复刻后的年画与传统年画相比,人物走样、眼神呆滞,与原先的作品相差甚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感慨地说,这是当下年画创作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对刻印技艺、造型、色彩的不熟悉,导致年画的审美降低。
这样的问题与乱象并不是孤例。常年在年画产地奔走的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发现,某个地区卖得好的年画作品很容易被成批买走,盖上盗版者所在产地的印章,使年画逐渐失去地域特色。她质疑:“如果全国40个年画产地都是一样的娃娃抱鱼,那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哪里?”
对于如何做好年画传承,与会专家认为,应各司其职,做好各自本分。作为学者,应该对不同产地年画的特色等做深入的研究;作为传承人,要把家底摸清,多看传统经典的作品,了解年画产地的特色,多磨砺技艺,才能使年画的魅力凸显出来。恪守本分并不代表安于清贫,正如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赖冰梅所说,“文化做得越纯粹,收益越大。”
传承固然重要,但是传承并不是固步自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始终需要紧锣密鼓地实践,但需要把握度,尤其需要考量如何在不丢掉年画的文化基因、艺术水准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形式让其走进现代生活。
民间信仰对于传统年画至关重要,年画上的图案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视觉化呈现,人们相信,印在纸上的吉祥图案会带来好运。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古今是相通的。师承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的刘钟萍,很早就开始思考年画与当代需求相结合的问题。她说,很多人以为佛山木板年画只有门神和财神,其实在人一生的重要节点都有其特色形象。比如结婚、考试都有对应的神,于是,我从中提炼出5个神,用全新语境去诠释。“一个亿小目标”代表财神、“逢考必过”代表考神、“脱单神器”代表喜神……经过新话语转换后,刘钟萍的木版年画作品一推出就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因此,对年画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发掘其内涵的基础上。“不仅如此,年画创新还应注重可识别性。”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侯波提出,“年画具有多样性,需要研究它、吃透它,在此基础上创新才会与众不同。”
那么,创新该如何实现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认为:“文创设计是年画创新路径中比较成熟的方法。但是作为设计师应该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形式借鉴,二是营养吸收,三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具备年画形式感的基础上,营养吸收是指深刻理解年画的美术内涵,丰富创作的素材和方法。文化基因的传承强调在年画创新过程中,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应是民族的。”
记者手记
蕴含着驱邪避难、祈福喜庆的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呈波浪式起伏。年画创作在清朝中期达到高峰,清末日渐式微。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新的内容让年画再次焕发生机。后来随着传统印刷被现代印刷取代,加上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春节年俗的变化,年画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在传统文化不断升温、非遗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时候,倡导让年画重回生活,无论对年俗的重塑,还是对年画的传承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一门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遵循实际需求,才能激活其内生动力。年画亦是如此,找到与现代语境对话的渠道才能有未来。
在坚持运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新设计,是目前一些年画传承人探索成功的方式之一,如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将传统图案“姑嫂闲话”转化为当下年轻人喜欢的“闺蜜情深”,抓到了现代人的心理,受到市场的青睐。年画融入了新时代的审美和话题,也容易拉近年画与现代人心灵的距离,如绵竹年画代表作品《双扬鞭》,在造型和设色上增加了当代风格,变得“萌萌哒”,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可以看出,虽然年画产地不同、风格各异,但是创新的途径是一致的,那就是要重新搭建起与当下人们情感相通的桥梁,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琢磨、实践才能实现。创新不能一蹴而就,也非天马行空,传统是它的基石,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与生活的同步,才能真正实现年画重新走进生活的目的。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杜洁芳 编辑:邓雪晨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上一篇:安徽宣城:观非遗 传文化
下一篇:非遗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