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8 11:53:10
摄影:赵梵汐
深造
刚刚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陆倚琴似乎已经预见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像其他鼓曲艺人一样唱一辈子大鼓。可是一件意外的机遇却让她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直属的文艺团体纷纷成立,1952年的春天,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级歌舞团——中央歌舞团面向社会招生。骆玉笙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为了让陆倚琴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声乐知识和歌唱技巧,决定把这个将来准备传承骆派京韵大鼓衣钵的爱女送到北京去深造。
陆倚琴演出旧照
在北京中央歌舞团考场里,18岁的陆倚琴演唱了一段自己在舞台上磨练得精熟的京韵大鼓《赵云截江》。小小年纪表演得神完气足,唱做俱佳,征服了主考老师。就这样,陆倚琴成功考入了中央歌舞团,在这里,她将接受四年的西方系统音乐培训,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音乐专业人才。
一番寒窗苦读,陆倚琴先后进修了声乐、乐理、视唱、练耳、器乐等一整套专业课程,这个昔日的鼓曲小演员不仅丰富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得以一窥西方音乐理论的门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她日后对骆派京韵大鼓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临近毕业,一个难题又出现在陆倚琴面前。毕业分配按规定是要落在歌舞团的,这可与入学前娘儿俩个的初衷背道而驰。按骆玉笙的本意,对陆倚琴音乐专业上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传习发展自己骆派京韵大鼓的艺术,从小手把手地好不容易教出一个鼓曲好苗子,眼见就要改行变成歌唱演员,骆玉笙开始着急了。她先后几次到北京同歌舞团领导交涉,最终把即将毕业的陆倚琴调回了天津曲艺团。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陆倚琴遗憾地没有领到中央歌舞团的毕业证书,直到晚年,老人家还在为这个人生的缺憾耿耿于怀。
突破
回到天津,陆倚琴又回归了以前的人生轨迹,她进入了天津曲艺团,成为了一名专业鼓曲演员。当时演出工作很辛苦,经常要往返全国各地慰问、汇报演出,团里给每一位演员的工作任务是每年演出600多场,平均一天要演两场。刚刚走出校门的陆倚琴一下子适应不了这种高强度的演出安排,很多唱段因为四年的演出中断变得生疏,也没有时间重新排练准备。这样边演出边排练不停追赶的艰苦生活持续了六年,陆倚琴才慢慢适应了这种紧张的工作节奏。也正是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陆倚琴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表演技巧,最终得以成为一代鼓曲名家。
陆倚琴演出《鸳鸯剑》剧照
在演出之余,陆倚琴也在构思创作一些反映新社会的现实题材作品,1963年创作的《急浪丹心》就是陆倚琴谱曲的众多唱段中的一个代表。这个节目由蔡兴林老师最初创作,是一部歌颂新社会四川地区船工大公无私、舍己为公道德风尚的新作品,北京的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首唱。当时,天津曲艺团为了一次文艺汇报演出,临时从北京广播说唱团借来了这个节目的脚本,安排陆倚琴进行二度加工并演唱。从接到节目本子到汇报演唱只有短短四天的时间,陆倚琴利用自己掌握的声乐谱曲知识,在原有脚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并巧妙地把在歌舞团中学过的川江号子作为旋律背景,添加到这段节目当中,这一神来之笔不论对她个人还是对京韵大鼓艺术都可以算是一个突破。陆倚琴只用了一个通宵就完成了唱腔设计。随后几天,在乐队老师的协助下,对整个段子的唱腔、音乐和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提升。
演出非常成功,陆倚琴挺拔激越的演唱有力地烘托了故事的紧张风格,相对于孙书筠的原唱可以说青出于蓝。后来,陆倚琴为周恩来总理汇报演出这段节目,她的表演得到了总理的肯定和鼓励。这段难忘的经历,陆倚琴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我自个儿真正在工作上立起来,觉得可以拿着工作了,自个儿觉得有富余了,不至于那么受罪了,就打《急浪丹心》开始。”
陆倚琴演出照
除了《急浪丹心》,陆倚琴上世纪七十年代表演的另外两段红色曲目《打虎上山》和《椰林红旗》也都非常知名,但真正称得上独具个人特色的代表作,当数《白妞说书》。1983年,天津市曲艺团的编剧朱学颖根据《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的情节编写了这段京韵大鼓的唱词。朱老师和陆倚琴合作了二十多年,他熟悉陆倚琴的表演习惯,写的作品不需要做大的改动就可使用。不过,这次朱学颖创作的《白妞说书》突破了以往的写作形式,使用大量的渲染从侧面烘托白妞的鼓书表演,通篇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和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这让陆倚琴在表演处理上犯了难。
经过一年多的揣摩,陆倚琴对作品有了深刻理解,她充分发挥骆派京韵“以声传情,刚柔并济”的艺术特点,选择用演唱旋律和表演技巧对作品情节进行补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鼓书艺人,陆倚琴把自己代入到作品中,采用“书中书,曲中曲”的形式,从舞台形象、表演气质方面尽量贴合作品中白妞的形象,甚至邀请天津人艺的导演来帮助自己完善表演动作。白妞高超的表演风采后人无缘得见,但陆倚琴用她自身对京韵大鼓的理解和热爱为观众重现了当年白妞的神韵。这无疑又是一次大胆而又成功的突破,演出后观众反响热烈,节目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肯定,陆倚琴也藉此成为骆派京韵的中坚力量。陆倚琴的《白妞说书》同她另外两段经典创编曲目《台湾信鸽》和《鸳鸯剑》曾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基金”艺术表演奖。
传承
陆倚琴虽然承袭了骆派京韵大鼓的衣钵,主要的技艺指导也多是来自养母骆玉笙,但按曲艺行内的规矩,艺人不能拜自己的母亲为师。她早年正式拜的师父是程树棠先生,主要传授京戏的身段、动作,培养舞台气质,这对以后陆倚琴的舞台表演帮助很大。直到1983年,骆玉笙破除旧例,得以将养女陆倚琴正式列入门墙。作为骆玉笙先生的大弟子,在骆老2002年故去后,陆倚琴成为骆派艺术的领军人物。2008年后,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陆倚琴渐渐淡出曲艺舞台,但依然心系骆派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她曾在北方曲校骆派京韵班讲学,晚年也经常向公众开授一些曲艺讲座,为骆派艺术的传承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
陆倚琴在现场指导弟子李想演唱
陆倚琴收了三位正式弟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研究中国曲艺的美国留学生通过南开大学薛宝琨教授介绍找到了陆倚琴,希望能研究曲艺。陆倚琴对她提出了要求:“你要是研究曲艺,你可必须得拜师,你不拜师得不到真东西,因为我们这个行当就是这样,徒弟跟学生待遇是不一样的,学生人家也许学,也许不学,徒弟是永远传承。”就这样,这个美国人正式磕头拜师,取了中国名字叫白卓诗,成为陆倚琴门下的大弟子。而陆倚琴也是知无不言,将自己对曲艺对京韵的理解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她。后来白卓诗回到美国,继续从事曲艺艺术的研究,还出过一本曲艺研究专著,陆倚琴以其开放的心态将骆派京韵这门艺术拓展到了海外。
陆倚琴的另外两个弟子黄薇和李想也都有大学学历。其中黄薇主要对骆派京韵艺术进行研究,而李想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方面的继承,陆倚琴希望通过这两个弟子实现对骆派艺术的完整传承。她说:“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台上教能够唱的演员,保住演员的传承。但更要紧的是做研究,演员们一代比一代的文化程度要高,总不能还只把着舞台这一点,不动研究是不行的!我们骆派的定义有八个字:以声传情,刚柔并济。以声音传达情感,刚和柔同时进行,你才能完成这个骆派要求的旋律过程。这个呢,都更需要搞研究的人员深入挖掘。”
谢幕
进入新世纪,年逾古稀的陆倚琴仍活跃在曲艺舞台上,为喜爱她的观众带来一段段精彩的京韵大鼓表演。2014年8月,在天津举办的“纪念骆玉笙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中,陆倚琴以八十岁的高龄再一次登上舞台,献唱了一曲骆派名段《剑阁闻铃》。她的歌喉依然激昂清亮,韵味十足,台下的观众们如醉如痴,掌声经久不息。这场缅怀恩师的纪念活动也成为了陆倚琴自己的谢幕演出,老人以这样难忘的方式为自己勤耕不辍近七十年的艺术生涯画上了休止符。
陆倚琴在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
2018年8月24日,骆派京韵大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倚琴因病在天津去世,享年85岁。斯人已逝,而她往日高亢挺拔、声情交融的唱腔却仿佛音犹在耳:
猛然间,音断声歇收清韵,
老残他如梦方醒稳住心神。
却原来台上曲终人已去,
空留下台下的座客醉沉沉。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